香港人可以悲觀但請不要傷春悲秋

道無常形;對純美,至善的追求,本身有強大的感染力。所以,我們不是去告訴人家,甚麼是對錯。反之,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地上指點江山,反而會令別人在下意識中感到抗拒。

香港人可以悲觀但請不要傷春悲秋
Photo by Pop & Zebra / Unsplash

道無常形

「我會為香港祈禱!」說這句話的,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經濟史學家。

過去她寫了好多本書,重新探討資本主義和現代社會的關係;對這方面的研究舉足輕重。除此之外,她也致力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,導向更接近哲學的方法,這個創見,也有承先啟後的貢獻。

當她對我說過去兩年發生在香港的事令她很難過,我相信是真誠的;但同時也教我感到有點不自在。其實過去一年來在各種社交場合,每次介紹自己時講到:「我是香港人。」換來的那種同情的目光,令我很想講些別的事。但在美國,尤其是當場合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 where are you from? 確實是個很正常的社交破冰話題。

十年八載前,同樣一句 I am from Hong Kong ,接著就是閒聊香港衣食住行的浮誇;雖然就算明知只是寒喧而已,大家講過甚麼,大多是過後不思量,從當時我已經盡地含蓄低調地呈現香港最自豪的一面。

雖然今非昔比,但我仍然希望別人見到香港的可敬可愛,而不是可憐可惜。不要誤會,讓人家見到可敬可愛,不等於自我膨脹;讓每個聽到香港故事的人,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新的意念,或許已經是一份功德。

以下,是我在 Mont Pelerin Society 2021 特別年會裡短講的中譯版本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