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差.莫財政府可以點樣應對財赤?

減開支?加稅?加大借貸?作為小市民,如何自保?

經濟差.莫財政府可以點樣應對財赤?

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赤字,於首五個月便已達到1362億,至8月31日止,其財政盈餘僅餘下6986億。今年香港政府的賣地成績,亦比原本預計的目標還有很大落差。

另外,第二點我注意到政府在最新的公告裡面,有一點很狡猾,他明明前五個月的財政赤字實際上已經超過一千七百多億、甚至一千八百多億。然而他將綠色債券的四百多億視為收入。當然發債、賣債並獲得的錢,你可以將其視為收入進行記入資產,但別忘了這筆錢是要還的。

再給大家一個參考數字:2022年3月,當時正值財政年度結束,香港的財政儲備多達9400多億。

短短一年半,財政儲備便減少了二千四百多億。如果按照這樣的消耗速度來計算,我們可以肯定地說,政府在未來兩年至三年內將會進入財政緊縮時期。

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,特區政府有六年時間,基本上沒有甚麼作為。

我見到現在有些「政工作者」說:「不如發放現金來刺激經濟。」為甚這個政府不這麼做呢?首先是因為政府已經只剩不到七千億元的儲備,沒有錢可以派;假如每個人都要派一萬元,香港七百多萬人,那就需要七百多億元,這個數目已經近乎於一整年的薪俸稅的收入。

很多年前,我記得有一次的財政預算案論壇,我說政府每次做一些事情,例如派錢,另一邊一定會有人說,派得不夠公平,要求派更多錢;結果就像搖搖板一樣,你這邊加重了一些,另一邊就會動搖起來,然後你就需要在那一邊加重一些,結果你將永遠不可能達到平衡,反而會使得彼此的矛盾越來越大,形成不穩定的狀況。

現在香港的情況就是這樣,收入與開支不斷的地增長;政府體制的規模越來越大,實際上管理起來將會越來越困難,越來越難以平衡各方的利益。政府總說要平衡各方的利益,然而實際上的情況是各方都將會覺得自己被剝削,覺得自己可以拿到更多的好處。

不知各位有否聽過此觀點:所有政治學和管理學,最終指向同一件事,就是期望管理。如今,政府需面對的這種情況,首要任務就是。對於經濟困窘的政府來說,首要行動往往不是減少開支或者增加稅收,而是「期望管理」。

《經濟學人》上週的一篇文章,討論了習近平為何不願意「派錢」;我相信,這個訊息旨已經傳達到不同的省市和地方政府,包括香港,內容就是:「中央政府並不贊同以財富再分配的方式,去掩蓋經濟結構性問題。」

而我另一個解讀是:「中央政府已經負擔不起派錢;地方政府更加沒有這個條件。」